流行性感冒(流感)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。其主要由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,在我国甲型流感最常见。感染流感病毒后,病毒通过与呼吸道表面细胞结合进入细胞并复制,导致全身症状。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特性使得它的传染性强,人群普遍易感,特别是高危人群,如儿童、老年人、有基础病症的人群。且同一人群可以多次感染。由于流感病毒适应冷、湿气候,故其在冬春季多见。
流感的症状包括发热、乏力、头痛、肌痛等,而呼吸道症状(包括咽痛、胸部烧灼感、干咳和流涕)相对较轻。发热在病初几天较为常见,有时体温可达39℃,可伴寒战,此后出现咳嗽、咳痰。 多数患者自觉病重、虚弱、疲劳而卧床数日。感觉头痛和全身疼痛,尤以背部和下肢最明显。头痛常很严重,伴有眼眶和眼球后疼痛。强光可使头痛加重。皮温可能会升高,皮肤出现潮红,尤其是面部。口腔和咽喉可发红,眼睛出现水样分泌物,眼白充血。患者(尤其是儿童)可出现恶心和呕吐。多数症状于发病后2—3天消失。不过,发热可持续5天,咳嗽、虚弱感、出汗、疲乏可持续数天,偶尔可持续数周。轻度的气道刺激症状可引起患者运动时间及运动量的降低,轻度的喘息症状需要4周才能完全恢复。
采取日常防护措施也可以有效减少流感的感染和传播: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,咳嗽或打喷嚏时,用纸巾、毛巾等遮住口鼻; 勤洗手,尽量避免触摸眼睛、鼻或口; 均衡饮食,适量运动,充足休息; 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,流感流行季节,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; 出现流感样症状后,患者居家隔离观察,不带病上班、上课,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,减少疾病传播; 流感样症状患者去医院就诊时,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,避免交叉感染。
一般患者在出现症状后,建议居家休息,保持房间通风。充分休息,多饮水,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。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,以避免传染。治疗重点是缓解如发烧、咳嗽等的流感样症状,应密切患者观察病情变化,一旦出现持续高热、伴有剧烈咳嗽、呼吸困难、神志改变、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,应及时就诊。 孕妇、儿童、老人以及慢性病患者等流感高危人群感染流感后更容易导致重症,应尽快就医、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(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,如奥司他韦、帕拉米韦等),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对流感病毒无效。